太行山上的“生态氧吧”——易县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纪 - 治安新闻 - 警盾在线
您现在的位置:警务资讯 >> 网站导航 > 治安新闻 >

太行山上的“生态氧吧”——易县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纪

来源:【保定日报】   发布时间:【2014-05-14 10:24:37 】   字体: 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  春天花开遍野,夏天保持水土,秋天果实累累,冬天防风固沙——追求生态、经济、社会效益三赢的发展目标,易县初战告捷。

  易县环境优美,生态良好,素有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之称。近年来,该县坚持“千年古县、绿色易州、中等城市”的发展定位,确立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,采取以增绿提升林业品位、以林改推动林业发展、以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,初步形成“西防护、中经济、东用材”的林业格局。

  目前,易县有林面积达192万亩,活立木蓄积量达260万立方米,林木覆盖率达51.5%,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7.6亿元,是当之无愧的“生态氧吧”。

  增加绿量,打造太行山最绿的地方

  华北万亩古松林所在地清西陵、红色教育基地狼牙山、“太行明珠”易水湖……易县有着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,被誉为“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”。

  为了使景点靓而绿,该县确立了“一廊、一湖、一村庄、二园、五基地”绿化工作重点,采取“科学规划、明确任务、落实责任、严格把关”的措施增加绿量,今春以来,重点开展了荆轲公园千亩森林公园建设工程,栽植千头椿、红花洋槐、五角枫、黄栌、白蜡等各种绿化树种2万余株,面积560亩,逐步将荆轲公园打造成县级示范森林公园。同时,高标准打造高速两侧绿化带,今春以来,该县仅用20天时间就高标准完成高速两侧平原段绿化2400亩。

  该县高度重视,县委书记、县长亲自组织召开动员会、调度会,就土地流转价格、大户承包、苗木供应、工作标准、完成时限等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,确保各项工作到位。

  县委、县政府预拨277万元用于春季造林绿化,组成两个督导组,每天督导,每日一报。抽调县林业局技术干部25名,成立了8个技术服务小组,严格把关。

  林权改革,鼓起荒山植绿的高涨热情

  “山定权、树定根、人定心”,通过林权制度改革,易县村民自发治理荒山的热情高涨。

  当年,石家统村近万亩荒山闲置,村两委制定出台“谁治理、谁所有”的荒山开发政策,仅6年时间,全村荒山治理面积就达4000亩,新发展柿树20万株,人均柿树240株。开山造地、发展柿树产业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具体行动。

  同样,易县生态林业建设得益于林权改革。该县激活林业产权主体,明晰产权,确定林权,放活林地自主权,使林农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、林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。2006年该县被河北省确定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,广大林农的所有权、经营权、收益权落到实处,改革为兴林,兴林为富民。

  在新一轮林权机制的促动下,该县投资荒山开发的热潮涌动,千家万户造林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,各类社会投资元素活跃,易县生态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,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一股强劲的东风,在易州大地上催生和焕发勃勃生机,为全县生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   

  结构调整,赚到“绿色氧吧”里的钞票

  易县柴厂村地处太行山北端东麓,1994年开始启动苗木产业。当年年终,村两委召集全村人去示范户的地头算账,结果显示,苗木收入是种粮收入的3倍还多。

  第2年,村里30户加入苗木种植队伍。第3年,100户加入。第4年,全村303户全部加入。柴厂村成为第一批苗木产业试点村。造势抓点,推动抓片,如今该县已形成30余个苗木种植专业村。此类富民强县的绿色新兴产业在易县冉冉兴起。

  在林果产业方面,易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,该县提出优化区域布局、规模发展的模式,按照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,重点发展梁格庄镇下黄蒿千亩苹果基地、西陵千亩核桃板栗基地、塘湖千亩核桃樱桃基地、匡山千亩核桃基地、牛岗(田岗)千亩核桃苹果基地五个基地。目前,新建磨盘柿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万亩,实施磨盘柿提质增效8万亩;新建“三优”富士苹果基地0.5万亩;新建优质薄皮核桃基地1万亩;新建京南优质板栗基地1万亩。

  按照“以短养长、长短结合、突出特色、立体开发”的发展思路,易县制定林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,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支持,调结构、育产业、增效益,破解生态建设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菌、林药、林粮、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,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。截至目前,易县协调联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 12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,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产业30多万亩,产值达到2.4亿多元。

  记者  丁咏静

  通讯员  刘艳英